從教感想
【本文為劉人懷院士7月4日在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為參加全軍研究生導師(技術類)培訓的新增導師所作報告的節(jié)選】
2013年7月4日劉人懷院士在國防科大作報告
我自1963年8月大學畢業(yè),在蘭州大學數(shù)學力學系力學教研室任助教始,至2013年,先后在五所大學工作,任大學教師50年,擔任大學本科生畢業(yè)論文指導老師也是50年,任研究生指導教師也有30年,任高校領導22年,培養(yǎng)了53名博士(固體力學、工程力學、企業(yè)管理、旅游管理等專業(yè))以及124名碩士(固體力學、工程力學、管理工程、工商管理、高級工商管理等專業(yè))。我深深感到任教授光榮,任教師令人自豪。
特別是,我更認識到研究生導師崗位的重要性。其任務是為國家培養(yǎng)科技人才,出科技成果。這一任務,十分光榮,十分偉大。這一任務,對于國家說來,是處于核心位置的工作。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新中國科技興國的歷史,以說明科技的重要性。
一、中華民族在新中國時期科技領域的奮斗和探索
1.新中國改革開放前30年(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但是,當時國家十分衰弱,經(jīng)濟是一個爛攤子:
1949年,全國經(jīng)濟GDP僅為179.56億美元,僅為2012年的0.21%;全國鋼產(chǎn)量僅為16萬噸,僅為2012年的0.022%;制造業(yè)十分差,當時許多物品都帶“洋”字:洋火、洋釘、洋臘、洋車……,機器、汽車、飛機均不能制造。
從5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獨立自主地研制“兩彈一星”,這是新中國第一項最偉大的科學成就,震驚世界。
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wèi)星,1970年4月24日升空,星重173千克。
第一顆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
第一顆氫彈,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
第一枚近程導彈,1960年11月5日試射成功,射程590公里。
第一枚地空導彈,1964年4月29日試射成功。
第一枚中高空地空導彈,1965年6月29日試射成功。
1978年,我國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已增長為3645億元,為1949年的12倍。
廣大科技人員,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宵旰圖治,前仆后繼,感人事跡數(shù)不勝數(shù)。這方面大家了解得很多了,僅舉其中兩例。
郭永懷先生于1956年拋棄美國優(yōu)厚生活和工作條件(時任康奈爾大學教授),沖破阻力,毅然回到闊別16年的祖國。
他于清末出生在山東省榮成縣,經(jīng)歷過“九一八”和盧溝橋事變,親眼目睹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因此立志改學航空工程,為原子彈和氫彈試制做貢獻。1968年他在參加一次原子彈試驗回到北京時,因飛機失事犧牲。人們事后發(fā)現(xiàn),在他和警衛(wèi)員緊緊抱住的身軀間,竟然保藏著一份完好無損的重要絕密試驗資料文件。錢學森先生在紀念他犧牲20周年的紀念會上深情地說:“他把力學理論和火熱的改造客觀世界的革命運動結合起來了。這里沒有膽小鬼的藏身處,也沒有私心重的活動地。這里需要的是真才實學和獻身精神。郭永懷同志的崇高精神就在這里?!?br/> 我于1958年在蘭州參加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試制工作,擔任一個三人小組的組長。因是絕密級的任務,無名無利,又無老師指導,但我們艱苦努力,做成一只紙火箭,升到幾千米高空,讓我經(jīng)受了鍛煉。
但是,在尖端科學技術上,我們與美、蘇差距仍然很大。
蘇聯(lián)已于1957年發(fā)射了人造衛(wèi)星。美國從1969年7月20日至1972年12月,用阿波羅飛船6次登上月球,累計18人在月球上考察了600多小時。
2.新中國改革開放后34年(1978~2013)
1978年3月18日,全國第一次科學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萬分高興地說“科學的春天來到了!”就是在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發(fā)表講話,提出兩個著名論斷:“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br/> 這樣“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成為國策,使“臭老九”帽子被扔掉,使知識分子由被改造對象變?yōu)轭I導階級,使“科學”和“知識”受到重視。
于是34年來,我國科技大發(fā)展,推動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國強民富,出現(xiàn)幾百年來未有過的“太平盛世”。
國門打開,我國派出大量知識分子出國留學,學習科技。
從1872年到1978年,我國先后有13萬人出國留學。而從1979年至今,先后有250萬人出國留學,大大超過了以往100年;海歸人數(shù)也很多,僅2011年,就達到18.62萬人。
1981年3月1日,我作為中國第一批(8人)由德國挑選的洪堡研究會員前往西德留學,受到西德卡斯滕斯總統(tǒng)接見,得到深造。期間,我抵制了臺灣特務的“策反”。1983年4月18日離開西德,回國報效。出發(fā)前,得到錢三強先生接見、指教。我是從中國科技大學去西德的,1978年3月去科大工作時,校長是郭沫若先生,系主任是錢學森先生,我深受他們的教誨。當年我被全校師生譽為中國科技大學的一顆明星。
2012年,我國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GDP:519322億元,為1949年的467倍,為1978年的142倍。2008年,我國GDP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已從1949年的35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6000美元,增長171倍。人均壽命已從1949年的35歲延長到2012年的74歲。
這些年,我國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取得了很多舉世公認的科技成果,標志性成就有:
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號飛船發(fā)射,我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進入太空。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號飛船發(fā)射,我國兩位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進入太空。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發(fā)射,我國三位宇航員(包括一位女宇航員劉洋)進入太空。
上面后兩次發(fā)射,我都在酒泉發(fā)射中心現(xiàn)場觀看,真是驚心動魄,感人肺腑。
2012年11月24日,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完成殲擊機15成功起降試驗,舉國歡騰!
建造中,我曾登上航空母艦參觀,而且也參加了殲擊機15研制的科研任務,深深體會到航空母艦建造之艱難和科學技術對國防建設的重大作用。
2012年6月24日,我國的第一艘載人潛水器“蛟龍?zhí)枴痹谔窖篑R里亞納海溝深潛到海平面下7020米。在那里,潛水器表面一平方厘米的面積上要承受702公斤的壓力。
中國人民的兩彈一星夢、飛天夢、潛海夢、航空夢一一實現(xiàn),廣大科技工作者奮力拼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鑄就堅強基石。
2012年11月24日,航母艦載機試飛成功,舉國歡騰。十幾個小時后,傳來了不幸的消息,擔任殲15研制的現(xiàn)場總指揮的中航工業(yè)沈陽飛機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jīng)理羅陽卻因突發(fā)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經(jīng)搶救無效殉職,年僅51歲。人們說:“羅陽用生命撐起了艦載機起飛?!?br/> 他為了工作,已連續(xù)在外出差17天,期間路過家門也未入,為了航母,他太累了!在艦上堅持工作,下艦幾小時后的慶功宴都未能參加,就走了!這就是科技工作者為了航母夢付出的辛勞。
我因參加殲15的科研任務與羅陽見過面,留給我深刻記憶!
我的恩師錢偉長先生在1957年被錯打成右派后,1981年才平反。但他仍然堅持進行科學研究,取得杰出成就,而且從1983年擔任上海工業(yè)大學校長起,任校長整整28年,從未拿過學校一分錢津貼,未享受福利分房,雖然已經(jīng)高齡,還為搞科學研究經(jīng)常熬夜工作到深夜。這就是科學家的高尚道德情操。
我的成名作《波紋圓板的特征關系式》,是為仿制美國P2V低空偵察機的測高度儀表研制服務的。研究中我不計名利,堅守愛國信念,歷經(jīng)千辛萬苦和磨難,用了14年時間(1964~1978)這項成果終于得以應用。
2001年中國的GDP總量是美國的1/8,十年之后的2011年就已達到其近1/2。
權威國際機構紛紛預測,到21世紀20年結束時,中國的GDP總量可能超過美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甚至預測,2016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經(jīng)濟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堅信,到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xiàn),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族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xiàn)”。
作為研究生指導老師,要牢牢記住習總書記的指示。要沿著前輩科學家們的道路,記住歷史,堅守科學道德,堅持創(chuàng)新,不畏艱險,扎扎實實,腳踏實地,用勤勞的雙手托起偉大的“中國夢”!
2013年6月劉人懷院士(中)在教育部科技委評價專題論壇上作報告
二、任研究生指導教師的幾點體會
1.擔任研究生指導教師的要求
做一名研究生指導教師,首先必須要做到“為人師表”。即是說,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是學生的表率。
做人:這是首要的條件,主要要具備:愛國精神;忠厚、真誠;只做好事,不做壞事。
做事:主要要具備:責任心;勤勞;創(chuàng)新。
這里談談我自己的體會。
其一,1981年,在西德魯爾大學,臺灣“國家科技顧問”孟憲鈺對我進行策反,我立即進行堅決斗爭,并趕到波恩向我國駐西德大使館報告,受到大使館表揚。
其二,1981年3月,在西德格廷根市歌德學院學習德語時,授課的德語老師講到臺灣時,把臺灣說成國家,我立即舉手發(fā)言,指出老師的錯誤,說:“臺灣僅是中國的一個省!”
1982年,在瑞士日內(nèi)瓦,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時,又遇到此情況,我再次發(fā)言申明。
其三,我一生從小到大,不管在何場合,都講真話,干實事,甚至我在任校長時,公開在教師大會上講這條要求。
當然,在特殊情況下,如“文革”非正常時期,我則采取沉默等消極方式。例如,我的校長江隆基同志、老師葉開源先生先后挨批斗時,我認為他們是好人,所以我不寫大字報、不發(fā)言、不造反。由此自己被戴上“牛鬼蛇神”的帽子,“大走資派江隆基的孝子賢孫”,“大右派錢偉長的徒子徒孫”,挨批斗,幾乎被整死,我也從未后悔。
甚至“造反派”要求公安局槍決葉先生,我組織群眾聯(lián)名反對。葉先生坐牢8年出獄后,回?!霸旆磁伞辈皇樟?,我還向?qū)W校寫保證書,要求讓葉老師回校工作?!拔母铩焙?,他終于得到平反。
其四,我50年教學生涯中,教過上千本科生,培養(yǎng)了53個博士生(屬于固體力學、工程力學、企業(yè)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專業(yè)),124個碩士生(屬于固體力學、工程力學、管理工程、工商管理,高級工商管理等專業(yè))。我指導學生,無論是授課還是指導學位論文,都很認真,只有符合質(zhì)量要求才能允許畢業(yè)。
講一個本科教學管理提升質(zhì)量的故事。1993年10月,我在擔任暨南大學副校長后,在暨南大學實行“取消補考、實行重修”的改革措施。這是全國首創(chuàng),以保證教學質(zhì)量。為了僑校的辦學質(zhì)量和聲譽,不怕大家反對,不怕學生鬧事。這樣一來,學風迅速好轉,加上其他改革措施,暨南大學跨出一大步,由一般高校成為全國重點大學,由全國排幾百名提升到36名。
其五,1970年夏天,承擔了我國最高壓力容器“高壓聚乙烯反應器”研制工作,設計壓力2300kg/m3,要對筒體爆破帽孔洞處應力集中進行理論分析計算。整整一個月,想盡一切辦法,我都無法下手,急得眼睛紅腫,生病住進醫(yī)院,進行眼睛手術。日以繼夜,終于在一次夢境中找到了方法,用復變函數(shù)映射法解決了問題。那時,是我當“牛鬼蛇神”挨批斗之后的事情,“造反派”當眾污蔑我說“你的論文還不如擦屁股的衛(wèi)生紙!”而我仍然硬著頭皮繼續(xù)做科研,做創(chuàng)新。
其六,我從大學校長的崗位上退下來后,現(xiàn)在仍然在科研第一線工作,除了原有的科研方向外,目前在做三個題目:東水西調(diào)工程、地效飛行器研制、垃圾分類與處理,都很有意義。我一定要堅持創(chuàng)新,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
2.因材施教 培養(yǎng)學生
每個學生有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和劣勢,要善于發(fā)現(xiàn)、發(fā)揮學生的優(yōu)勢,改善其劣勢,決不能歧視暫時落后的學生。
我?guī)W生時,不僅了解學生本人,也了解其家庭,爭取全面了解學生,按其特長進行培養(yǎng)。對理論功底好的學生,就導向去做基礎科學前沿難題;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就導向去做偏工程、偏應用的課題,使得各得其所。培養(yǎng)的學生可早畢業(yè),也可晚畢業(yè)??傊?,要達到質(zhì)量標準才允許畢業(yè)。我?guī)У牟┦可?,有的不?年就畢業(yè)了,有的8年才畢業(yè)。
3.指導學生走上正確的科研道路
培養(yǎng)研究生,就是培養(yǎng)研究生如何做人,如何做科研。
這里主要講如何指導學生走上正確的科研道路。對于碩士生,是培養(yǎng)其進入科研的大門,懂得科技創(chuàng)新如何實現(xiàn),為何有價值;對于博士生,則是培養(yǎng)其具有獨立的從事科研的能力,讓其完成一項具有系統(tǒng)創(chuàng)新性質(zhì)的課題。
簡單說,科學研究包括三類題目:一是新問題、新方法;二是新問題、老方法;三是老問題、新方法。
總之,要在前人工作基礎上往前進一步就行。當然,要選對人類、對國家有意義的題目來做,要選科學前沿問題做,要選有實際價值的問題做,即選“頂天立地”題目做。
以我自己為例。1962年,本科畢業(yè)論文《球面扁薄圓殼的穩(wěn)定性問題》,題目是葉開源先生擬定的。我查詢文獻后,才知道題目出得好,來自于錢學森先生師從馮?卡門時所寫的于1939年發(fā)表的劃時代論文。20世紀,國際力學界頂尖的題目就是板殼非線性力學,相當難!因此,我本科階段就被大力學家錢偉長先生的大徒弟葉開源先生領入到科學的前沿,我真誠感謝錢偉長先生、葉開源先生,這使我終生在這一有意義的領域里工作,既做了基礎科學課題,又做了工程實踐課題。我的許多論文都是國際上第一篇發(fā)表。我也用這樣的方法指導學生,很多學生因此成才。
我將自己指導學生的體會奉獻給大家,供大家參考!謝謝大家!
責編/萬海濱
手機體驗
微信公眾號
微信小程序
手機版
-
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