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王占國院士看半導體
2012年5月與夫人劉建文在騰沖
無處不在的半導體
自上世紀中期投入應用以來,半導體已經(jīng)深入到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給電子工業(yè)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但是這個時刻陪伴身邊的半導體究竟是什么?
中國科學院王占國院士同半導體打了一輩子交道,他這樣回答:半導體是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一類材料。它有四個特點:熱敏性,與金屬不同,半導體的電阻與溫度變化是相反的,電阻越小溫度越高;光敏性,光一照,它的電導就發(fā)生變化;光伏效應,光照產(chǎn)生光電壓;整流效應,從A端到B端是通的,從B端到A端就不通了。
半導體的特性為我們帶來了無窮益處:“如發(fā)射一噸重的衛(wèi)星,假如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重量可減輕100千克,就可以節(jié)省9噸的燃料。它不僅廣泛應用在航空航天、人造衛(wèi)星等高科技領域,而且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醫(yī)學上的核磁共振儀,日常用的收音機、電視機、洗衣機、微波爐、電冰箱、電子表、手機……里面核心控制的設備都是半導體。半導體應該說是無孔不入、無處不在?!?BR> 硅作為半導體材料的代表,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微電子技術的基礎材料,我們用的電子元器件和電路的90%都是硅材料。使用硅材料做集成電路,產(chǎn)值已達到每年約3000億美元,由硅材料做成的器件和電路可以拉動幾萬億美元的電子產(chǎn)業(yè),半導體硅材料可以說是信息時代的基礎。
王占國(前左)在國際會議上與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Lars Samuelson 交談
追隨一生的半導體
王占國1938年12月29日生于河南鎮(zhèn)平。1962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物理系,同年到中科院半導體所工作。從那時起,他的人生腳步,就沒有離開過半導體這個領域。
參加工作以后,王占國致力于半導體材料光電性質和硅太陽電池輻照效應研究。其中,硅太陽電池電子輻照效應研究成果為我國人造衛(wèi)星用硅太陽電池定型(由PN改為NP)投產(chǎn)起了關鍵作用。
1971~1980年,他負責設計、建成了低溫電學測量和光致發(fā)光實驗系統(tǒng),并對GaAs和其它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電學、光學性質進行了研究。其中,體GaAs熱學和強場性質的實驗結果以及與林蘭英先生一起提出的“GaAs質量的雜質控制觀點”,對我國70年代末純度GaAs材料研制方向的戰(zhàn)略轉移和GaAs外延材料質量在80年代初達國際先進水平貢獻了力量。
1980~1983年,經(jīng)黃昆和林蘭英兩位所長推薦,他赴國際著名的深能級研究中心瑞典隆德大學固體物理系,從事半導體深能級物理和光譜物理研究。在該領域權威H.G.Grimmeiss教授等的支持和合作下,做出了多項有國際影響的工作:提出了識別兩個深能級共存系統(tǒng)兩者是否是同一缺陷不同能態(tài)新方法,解決了國際上對GaAs中A、B能級和硅中金受主及金施主能級本質的長期爭論;提出了混晶半導體中深能級展寬和光譜譜線分裂的物理新模型,解釋了它們的物理實質;澄清和識別了一些長期被錯誤指派的GaAs中與銅等相關的發(fā)光中心等。
1984~1993年,在半導體材料生長及性質研究中,提出了GaAs電學補償五能級模型和電學補償新判據(jù),為提高GaAs質量、器件與電路的成品率提供了依據(jù)。與人合作,提出了直拉硅中新施主微觀結構新模型,摒棄了新施主微觀結構直接與氧相關的傳統(tǒng)觀點,成功地解釋了現(xiàn)有的實驗事實,預示了它的新行為;與龔秀英等同事合作,在國內(nèi)率先開展了超長波長銻化物材料生長和性質研究,并首先在國內(nèi)研制成功InGaAsSb,AlGaAsSb材料及紅外探測器和激光器原型器件。
他協(xié)助林蘭英先生,開拓了我國微重力半導體材料科學研究新領域,首次在太空從熔體中生長出GaAs單晶并對其光、電性質作了系統(tǒng)研究,受到國內(nèi)外同行的高度評價。
2008年12月王占國于北京
他于1986年任半導體所研究員,材料室主任;1990年任博士生導師,1991~1995年擔任副所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2001年任國家高技術新材料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常委、功能材料專家組組長,因對863計劃做出突出貢獻,2001年863計劃實施十五周年時,被科技部授予先進個人稱號;1996~2000年任國家S-863計劃綱要建議軟課題研究新材料技術領域專家組組長;2003年任國家材料中長期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新材料專家組組長;1997~2002年和2006~2009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信息學部半導體學科評審專家組組長等。此外,還有多種學術兼職。
任863專家委員會委員期間,他積極推動了我國全固態(tài)激光器的研發(fā)和半導體照明事業(yè)的發(fā)展。如今,我國的半導體白光照明已經(jīng)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極大地促進了節(jié)能環(huán)保事業(yè)的發(fā)展。
從上世紀90年代起,他工作的重點已集中在半導體低維結構和量子器件這一國際前沿研究方面,先后主持和參與負責十多個國家863、973,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和面上項目以及中科院重點、重大等研究項目。
他和MBE組的同事一起,在成功地研制了國內(nèi)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的電子遷移率(4.8K)高達百萬的2DEG材料和高質量、器件級HEMT和P-HEMT結構材料的基礎上,又發(fā)展了應變自組裝In(Ga)As/GaAs,InAlAs/AlGaAs/GaAs, InAs/InAlAs/InP和InAs/InGaAs/InP等量子點、量子線和量子點(線)超晶格材料生長技術,并初步在納米尺度上實現(xiàn)了對量子點(線)尺寸、形狀和密度的可控生長;首次發(fā)現(xiàn)InP基InAs量子線空間斜對準的新現(xiàn)象;成功地制備了從可見光到近紅外的量子點(線)材料,并研制成功室溫連續(xù)工作輸出光功率達4瓦(雙面之和)的大功率量子點激光器,為當時國際上報道的最好結果之一;紅光量子點激光器和 InGaAs/InAlAs、GaAs/AlGaAs量子級聯(lián)激光器與探測器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水平也處在國際的前列;2001年,他作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項目“信息功能材料相關基礎問題”的首席科學家,又提出了柔性襯底的概念,為大失配異質結構材料體系研制開辟了一個可能的新方向。
上述研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和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二和三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重點科技攻關獎以及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獎等十多項;從1983年以來,先后在國外著名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180多篇,培養(yǎng)博士、碩士和博士后百余名。
2007年5月22日王占國院士(二排左五)與同事和學生合影
新科技革命的起點
硅集成電路的器件尺度不可能無限減小,摩爾定律在硅器件尺寸減小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遇到量子效應、功耗問題、隧穿問題等等,這就限制了現(xiàn)有模式的繼續(xù)發(fā)展。國際上預計,2022年硅集成電路器件的最小尺寸將達到10納米左右。
王占國認為,半導體材料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由三維體材料向二維超晶格量子阱、一維量子線和零維量子點方向發(fā)展。目前,基于GaAs和InP基的二維量子阱材料與器件已經(jīng)發(fā)展得很成熟,廣泛地應用于光通信、移動通信、微波通信的領域。量子線和量子點材料和器件及電路業(yè)已嶄露頭角,發(fā)展迅速。
王占國表示,半導體的潛力還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例如除了基于量子力學的量子信息技術之外,還有分子電子學、自旋電子學、納米電子學都在探索之中。半導體納米科學技術的應用,將從原子、分子、納米尺度水平上,控制和制造功能強大、性能優(yōu)越的人工微結構材料和基于它們的器件和電路。而這些,極有可能觸發(fā)新的技術革命,把我們?nèi)祟悗氲礁用烂畹臅r代,使人類進入變幻莫測的量子世界。
手機體驗
微信公眾號
微信小程序
手機版
-
微分享